十万用户撤离Binance Alpha,刷分套利的红利已不复存在,ZKJ和KOGE的暴跌成为关键导火索。
- 最新资讯
- 2025-06-19
- 161热度
- 0评论
在 $ZKJ 和 $KOGE 闪崩事件后,Binance Alpha 的用户活跃度显著下降。根据 Dune 数据统计,Alpha 的交易用户数量从 6 月 12 日的高峰值 23.3 万人,在短短三天内迅速减少至 6 月 15 日的 19.5 万人,单日流失用户接近 4 万,跌幅相当明显。而截至目前,实际在平台上进行交易的活跃用户数量已进一步下滑至仅约 7 万人,表明用户热情与参与度正在急剧衰减。同时,刷分的边际成本持续攀升,导致 Alpha 游戏的投入产出比正迅速恶化。
与此同时,Binance Alpha 近期的一些上线项目又呈现出「上线即浇给」的迹象。
BlockBeats 对币安 Alpha 的新积分领取项目 VELO 进行了利润计算。在通常情况下,以 1000 美元本金为例,本期 Alpha 用户整体处于微盈利状态。若以 Alpha 代币间交易计算,每日交易磨损约为 4 美元。30 天的预期收益为 224 美元,预期成本为 120 美元,预计盈利约为 104 美元,日均收益约为 3.5 美元。
自 2025 年 6 月 17 日零时(UTC)起,Binance Alpha 将正式实施新规,Alpha 代币间的交易量将不再计入 Alpha Points 的计算。这一调整直接影响了依赖 ZKJ/KOGE 等刷分池进行套利的策略,其原有效益将不复存在,用户在获取积分时将面临更高的门槛和更加复杂的流动性结构。
可以预见,新规实施后,受 $ZKJ 暴跌的连锁影响,Binance Alpha 的激励模型正处在调整期。这一机制变化直接导致曾经活跃于 Alpha 生态的用户大量流失。一部分用户因在 $ZKJ/$KOGE 双币池中的亏损选择退出,另一部分则因刷分的边际收益已无法覆盖交易成本,而不再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
BlockBeats 在这篇专访中采访了多位 Alpha 用户,包括在本轮暴跌中蒙受实际亏损的流动性提供者(LP)以及尝试刷分套利却未达预期收益的普通投资者。他们之中,有人已明确决定彻底退出 Alpha 生态,也有人仍在犹豫是否继续寻找新的机会。通过他们的讲述,这场用户「断崖式退场潮」背后的真实情绪与深层思考逐渐展露出来。
放弃的那些人
前期的收益确实非常可观,手续费也很低,尤其是在冒险岛项目中尝到了甜头。到5月下旬,我陆续增加到操作20个账号。然而,由于频繁的人脸验证,我最终选择将账号交给号主自己打理,每天依然能保持约1.6万美元的实际交易额。
不过,随着参与者的增加,竞争愈发激烈,我在6月中旬就察觉到了一些反常的迹象。14号那天,几个账号出现了巨大的损失,总金额达到160美元,这明显不太对劲。然而,当时我纠结于如何调整策略,忽略了可能即将到来的风险,或者说,是我内心不愿承认的潜在危机,期待值还是过高了。
更加遗憾的是,在ZKJ暴跌期间,一位朋友因我一句简单的“刷完了吗”产生了误解,以为是在催促加仓。他因此匆忙加仓ZKJ,最终损失高达60%。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我原本打算等他回复后提醒不要继续操作,先观察市场局势。然而对方误解了我的意思,迅速进行了交易。买入后发现无法顺利抛售,这才向我求助。但我一时也没来得及详细解释如何挂低价脱身,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价格一路下跌。对此,我深刻反思,这场损失的核心并非运气问题,而在于信息研判和沟通成本上的不足。
谈及是否联系过项目方时,江酒表示自己并未尝试寻求反馈,他认为在加密圈内,这类情况已屡见不鲜。除非交易平台主动介入,否则散户亏损了也只能自行承担,没有地方申诉。因此,他提醒大家务必保持谨慎。
江酒还补充,自从无法使用 ZKJ 和 KOGE 这类低手续费的刷交易池后,刷分成本显著提高,每期奖励仅剩约 50-60U,而分数门槛却不断提高。他坦言自己已在放弃的边缘,但仍想坚持观察接下来的收益情况。如果无法让人满意,也只能选择彻底放弃。
与江酒的境遇不同,蚊香操作着四个账号,暴跌前总盈利约为 5000U。令人遗憾的是,他在暴跌的前一天已留意到 ZKJ 的异常波动,但因为币价回升,这反而强化了他的侥幸心理。
他说,在发现 ZKJ 的波动后,他坚持观察了一小时,发现价格回涨并赚了 5U。然而,在暴跌当天,他注意到插针现象严重,但以为会和前一天一样,只是短暂波动。这种侥幸心理令蚊香在第一个账号亏损 30U 后,依然选择用第二个账号继续参与。他以为市场会恢复正常,于是动用了第二个账号投入了 1800U,没想到第二个账号也未能逃过暴跌。
最终,蚊香在币价跌至 0.8 时选择割肉出场,总亏损超过 2000U。他坦承自己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反思应该更多关注池子的大小变化,那天确实出现了大量资金撤出的情况。
蚊香认为 Alpha 项目已接近尾声,「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了,被夹几次就白玩,今天所有的号都领了低保撤出了。」
不止是蚊香,在 BlockBeats 的采访中,还有多位提及如今 Binance Alpha 投入产出比下降的采访对象,不少人都不再选择多号策略。
Alpha 的红利窗口或许正在关闭。
沉没成本之下,刷分仍在继续
杰哥是一位 BSC 生态社群的组建者,从最初的 Shell 打新开始就一直参与 Alpha 活动。作为社群中的信息传递者,他同样没能避免这次的系统性风险。
「我当时感受到了,当『稳定币』不再稳定的时候价格波动就会很多,其实已经嗅觉到了灰犀牛即将来临。但是由于号的管理工作以及刷交易的时间会充斥着个人的生活,(便没能及时控制住)」杰哥说。
在市场暴跌之际,杰哥迅速采取了止损措施,并及时通知了群内成员。然而,尽管果断行动,他仍无法避免较大的损失。他坦言,这次亏损不能完全归因于运气:“只能说再次给市场交学费了。这种情况本是可以避免的,只是自己在进行大额对刷时恰巧赶上了这个时间点,加之两个账号同步操作,实在难以规避腰斩的局面。”
这次经历推动杰哥重新审视自己的风险控制策略,尤其是链上监控工具的重要性。他认为未来需要引入相关工具,以便及时掌握币价和池子容量的变化,从而预警可能的市场波动。
尽管遭遇挫折,杰哥依然对 Alpha 保持积极态度。他表示,“只要有利润,就值得继续尝试。当然,也期盼 Alpha 在创新与公平发射模式上带来更多突破。”
据 Siner 介绍,他们此前采用了高频次、高额度的交易策略,例如“初期33次刷6万档,再进行66次13万档的操作”。这种策略在币价稳定时的确能带来不错收益,但高频次操作也扩大了潜在风险。他进一步提到,自己的主要亏损并非完全源于市场波动,而是操作失误所致:“亏钱主要是自己的失误。例如16号的时候忘记卖掉Koge,而且13万档的策略太过激进,跌幅惨烈,如今部分账号从1000刀跌到了仅400刀。”
此外,大规模账号的操作也让效率成为一大挑战。“通常我需要1至2小时完成一轮刷分,但是涉及17万档时,工作量太大,连续操作四五天后甚至出现了空刷现象。”
与部分已经离场的用户不同,Siner仍对 Alpha 的未来充满信心。当被问及是否会继续参与刷分项目时,他明确回答“必须继续”,并透露已经找到一种无损的方法。这表明他将在规则调整后,依旧关注 Alpha 生态中的投机机会。
而对于未遭受直接损失但已退出 Alpha 的天哥来说,这意味着早期投入的沉没成本已无法追回。“前期已经有两百分以上的沉没成本,如果现在放弃,那早期的付出就全浪费了。如果之后 Alpha 有好项目上线,一波操作就能回本。”
总结对这一类项目的态度,天哥直言,“刷分撸羊毛,对这些垃圾项目不要投入感情。”
结语
江酒坦言,目前通过 Alpha 刷分所获得的收益已无法覆盖操作成本,“现在的奖励只有五六十U,分数门槛越来越高,加上交易滑点的增加,每天可能只能赚三四块。”而 ZKJ/KOGE 的崩盘不仅带走了部分用户的本金,更终结了一种低成本套利的路径。一旦 Alpha 项目取消了将代币对间交易量计入积分的规则,用户面临的不仅是更高的交易成本,还将需要应对复杂化的积分竞赛策略。
曾几何时,Binance Alpha 被视为提升链上活跃度与用户参与的创新机制。但目前的积分模型显现出对交易量与 LP 激励效果的高估,同时低估了可能引发结构性挤兑的风险。
随着 Binance 新规逐步落地,Alpha 正从以刷分套利为核心的工具转向更加注重真实交互与价值挖掘的激励模式。这意味着积分获取方式将从单纯关注交易量或 LP 数额,转向更多考量持仓时长、交互深度以及用户的真实需求等维度。
然而,对于那些依赖低成本刷分策略的用户来说,这一转变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参与其中的意义。若未来 Alpha 希望重新启动增长引擎,显然需要在公平分配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对于仍在 Alpha 生态中寻找机会的用户而言,建议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意识,重点关注池子结构、代币基本面以及 LP 集中度等关键指标,尽量避免在未来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中变成最后接手的人。在这个充满试错与快速变化的 Web3 世界中,套利机会总是存在,但犯错的代价也从未降低。